房地产税试点的消息近些年是接连出现,现在又传出了“房地产税试点扩围”的消息。
作为警察和楼市打交道的“观察者”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:这一轮试点扩围消息到底是怎么回事?普通家庭又该怎么理性看待?
试点扩围 到底“扩”到哪
很多人对房地产税的印象还停留在“狼来了”——2011年上海、重庆率先试点,2021年曾有“加快推进”的信号,最近终于有了新动静。
2025年5月,财政部、住建部和税务部联合召开了一场关于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座谈会。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拥有房产的家庭。毕竟,房产税与房价息息相关,而房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资产价值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深圳、东莞、杭州等房价高企的城市,可能会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。
但“扩围”不是“全面铺开”。目前政策明确的是“分步实施、分类调控”,核心逻辑是:通过税收调节,抑制投机性购房,同时保障刚需和改善需求。
第一批试点城市是上海和重庆,上海主要针对新购二套及以上住房(人均60㎡以上部分),税率在0.4%-0.6%之间;重庆则针对独栋别墅、高档住房及无户籍新购二套房,税率为0.5%-1.2%。这些试点城市的政策,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和参考。
简单说,这一轮试点更像“精准滴灌”,而非“一刀切”。
对普通人 到底有啥影响
而对于大部分有房一族来说,“我家就一套房,是不是要额外掏钱?”这样的担忧可以称得上典型!对于这个,我们可以分为3类家庭来具体阐述——
无房家庭:短期看,房地产税主要针对“多套房”或“超面积”持有者,无房者反而可能因政策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,买到更“实在”的房子;长期看,税收收入可能用于保障房建设,间接利好刚需。
1套自住房家庭:关键是看“免征面积”。假设试点城市按“人均40-60㎡”免征,3口之家免征120-180㎡,全国大部分家庭的唯一住房都在这个范围内,实际税负几乎为零。
多套房或超面积家庭:可能需要调整持有策略。比如,某家庭在杭州有3套房,总面积240㎡,按人均60㎡免征(3人就是180㎡),超出的60㎡可能需要缴税——税率可能在0.5%-1.5%之间,年缴税额大概几千元到上万元。不过具体还是要看地方细则。
说白了,这一轮试点更像给楼市“装了个稳定器”:让房子从“投资品”慢慢回归“居住品”,但对普通人的真实居住需求,影响微乎其微。
资产配置 该怎么“调”
说到这,很多人会问:“那我家房子要不要卖?存款要不要转?”其实没必要急着行动,但可以趁机理清楚两个问题:
重新盘盘“家底”
拿张纸列一列:有几套房?面积多少?房贷还剩多少?租金能覆盖多少成本?
如果持有的房子是“老破小”、非核心地段,或者租金回报率长期低于2%,可以思考:未来持有成本增加后,它是否还能稳定带来收益?
别把“鸡蛋全放一个篮子”
过去20年,很多家庭的财富集中在房产上,但现在政策导向更鼓励“多元化”。如果有闲置资金,可以考虑配置一部分稳健型理财,或者保障型资产——这些虽然收益不高,但能帮我们抵御突发风险,也让资产结构更“抗打”。
最后想说,房地产税的本质不是“打击房产”,而是“调节资源”。对普通人而言,房子依然是重要的资产,但不再是“唯一的选择”。理性看待政策,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状态调整,比盲目跟风更重要。
*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中基金及股票类型仅供展示使用,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
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